今年,以“中国制造2025”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在贸易战中成为美方针对的重点。近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完成了《新时期中国产业政策调整思路》的报告,提出了新时期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专门谈到了中国的产业政策面临西方围堵的问题。魏际刚认为,中国制造2025一定会对美国及西方国家中高端技术带来挑战,任何一个国家向高端发展是没有什么好指责的。表象来看,是中国制造2025给美国带来了压力,本质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产业竞争力的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增大,无论是否有中国制造2025,到了一定阶段,美国都会采取战略遏制。
      魏际刚表示,过去制定的某些产业政策措施有些过时,比如自主化率要求、对外资投资股比的限制等。但这些情况是有历史原因的,是中国21世纪初进入WTO与相关国家谈判的结果,为了保护中国的幼稚性产业、维护关键产业安全。现在情况有很大变化,许多产业已经做大、国际化程度很高、竞争力也在提升,应该取消这类限制。新时期中国的产业政策应推动产业升级,减少进入壁垒、与世界各国共赢。
      汽车领域的产业政策是此次贸易战中美方指责的重点之一,对此,魏际刚认为,过去汽车领域的产业政策其实是保护了少数既得利益——合资公司,结果是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创新,因此应该放开汽车外资的股比限制。未来产业政策的调整方向,应该是鼓励形成开放、竞争、有序、包容的市场,是竞争导向、创新导向、绿色导向的。
     之所以提出这一目标,与中国产业发展以及产业政策调整的历史密不可分。在不同阶段,产业政策的目标不尽相同。譬如上世纪八十年代,轻工业发展不足,交通能源存在短板,因此当时的产业政策目标是为了调整结构,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弥补供给短板。
      其后又根据需求与国内形势,先后提出发展服务业,新世纪以来发展重化工业,金融危机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又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以及发展一些自主可控产业。在战术层面,魏际刚认为,还存在政策体系不健全、不当政府干预、部门利益固化、政策寻租空间大、未能有效协调地方间的分工等突出问题,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重复建设严重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魏际刚认为,新时期产业政策应该从战略、制度、要素等维度设计功能性政策和选择性政策,此外也要兼顾与其他相关政策和国际协调。所谓功能性政策,是指普惠类的产业政策,比如降低税费等,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而所谓选择性政策,是指针对特定领域、环节的倾斜性政策。
      魏际刚还特别强调,中国在迈向产业强国的新征程中,产业政策至关重要。国内有些学者因为产业政策在制定与实施中的一些问题否定产业政策,这些观点是错误的。问题不应成为否定产业政策的理由,而应成为产业政策调整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