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老金体系中第一支柱规模提升的难度较大,第二支柱规模短期内也难以发力,因此养老金体系保障提升从发展第三支柱开始。
      假设未来十年养老金体系的完善主要依赖第三支柱的发展,那么参考美国养老金体系结构,第一支柱占养老金总规模从现在的50%以上下降一半至25%,同时第三支柱占比提高至50%,按照中金研究所静态测算下中国补充养老保险的规模45万亿元计算,则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规模可从当前的2.5万亿元增至23万亿元,十年增长近十倍的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有了发展前景,要真正做大做强第三支柱,政策支持、投资者教育和优秀的养老产品三者缺一不可。
      从政策方面来说,国家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促进第三支柱发展的重要性,2018年4月11日,财政部、国税总局、人社部、银保监会和证监会五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中国版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试点正式亮相。
      从今年5月1日起,上海、江苏(仅苏州工业园)、福建(含厦门市)三省市率先试点养老税延保险产品,另外公募基金的养老产品政策也将在明年推出。
      虽然只在三个地区试点且规模上限仅每月1000元,但是作为政策的重大突破,预计随着该模式的不断扩大和优化,会对我国居民的养老投资模式起到颠覆性作用,中国养老金体系第三支柱的发展指日可待。
      最后,投资者教育和养老产品设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必须要提前做好的准备。同样参考美国的经验,富达基金(Fidelity)在1994年首次推出了目标日期TDF基金,该类型基金既易于个人居民投资者理解和操作,只要按照自己预计的退休时间选择相应的目标日期基金,即可直接从税前工资收入中定期定额自动扣款缴交,也方便投资经理按照预定的投资目标日期设定不同时间的大类资产的战略性配置组合。
     因此,TDF基金成为养老金推动增长最快的公募基金类型: 从2005年至2016年间,该类基金规模由710亿美元增长超11倍至8860亿美元。相比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的简易化和便利化操作上有一定的优势,可将互联网思维用于养老金产品设计中,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产品形式值得期待。
     可以预见的是,中国养老金体系的变革对整个资产管理行业和金融市场都将带来长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