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底,中国外管局公布了截至第一季度底的外债数据以及国际投资头寸数据,这两个关乎国际资本流动的数据,与国际收支数据之间,形成了一个互为印证的关系,即中国的整体国际收支状况再度出现恶化的趋势。而在中美贸易争端日趋白热化的背景下,这样的一个变化值得引起市场重视。
      我们首先来看国际收支平衡表,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国出现了341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逆差,这几乎是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季度性的经常项目逆差——此前的2001年6月,中国曾经出现过9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逆差,由于逆差金额很小,市场并没有予以特别的关注。
      341亿美元的经常账户逆差的出现,主因是在服务业项下出现了735亿美元的逆差,这主要是因为海外旅游带来的。由于中国居民的消费升级,更频繁的海外旅游是大趋势,因此服务业项下的逆差的增加难以避免。但货物贸易项下的顺差却有明显的收窄趋势,第一季度中国录得517亿美元的货物贸易顺差,与2017年同比几乎下降了37%,而未来由于中美贸易争端加剧,中国的货物贸易顺差将很可能继续收窄。
      一个市场忽视的事实是,在2018年上半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几乎占到全部贸易顺差的94%,换句话说,中国与非美国家的贸易几乎实现了平衡,而几乎所有的“不平衡”都来自于美国,美国对中国采取的任何贸易保护行动,都会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带来压力。
      面临经常账户顺差收窄的压力,国家外管局也强调,资本账户的顺差有扩大的趋势,这说明境外投资者继续增加对中国的投资。外管局表示:“一季度,对外负债净增加1709亿美元。具体看,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增加730亿美元,来华证券投资净增加438亿美元,吸收非居民存款和获得境外贷款等其他投资负债净增加544亿美元。”
      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角度来看,海外投资者加大对中国的投资,体现为中国对外负债的增加,因为理论上来说,这属于外国投资者的资产。与这一趋势相对应的,是中国的国际投资净资产出现下滑。
      总体来看,将国际收支数据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的整体国际收支状况在2015年之后再度面临压力。而这样的状况也容易让我们回想起2015年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之后发生的市场动荡。从今年6月以来,人民币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贬值,而这一轮贬值的幅度和速度都相对较快,这也让人不得不担忧中国经济和金融系统的承受力。尽管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市场当年的动荡也值得我们需要对目前的外债再度上升以及国际收支可能出现的恶化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