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数周,政策层陆续推出一系列支持增长、防范外部风险的政策措施和信号,具体有四类:针对银行表内信贷能力,下调了法定准备金率,提高贷款额度,扩大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品的范围,调整宏观审慎(MPA)因子;针对企业债券市场,央行鼓励银行投资企业债并提供相应MLF额度;财政政策层面,提出要更加积极,加快地方专项债的发行,支持基建投资;对于影子银行治理,新出台的资管产品细则在一些方面给予了过渡期,更多灵活性。
      这些措施对过去一年多以来强监管、去杠杆措施的步伐略有调整,引发了市场对政策转向、甚至开启“放水刺激模式”的猜测。笔者则认为,近期的措施调整,本质上仍是相机抉择的微调,意在平衡外部环境变化与国内去杠杆力度,防范经济的过快下行风险,并非通过强力刺激使经济增长大幅加速。
      近日政治局会议研判经济走势,明确提出经济的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强调针对性补基建短板,显示了政策调整的宏观背景。从经济走势来讲,上述的相机微调,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止跌回升,回到10%以上。但房地产投资因政策维持紧缩可能有所放缓,叠加贸易摩擦下出口和制造业投资可能走弱,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从上半年的6.8%略有放缓至6.5%。这一幅度仍然处于政策制定者可以容忍的范畴。
      从长期政策走向来看,政策的相机微调并不意味会偏离既定的结构性调整路径。这从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供给侧改革、坚定去杠杆、打好“三大攻坚战”可见一斑。
      当然,当前政策只需相机微调,是基于目前贸易摩擦处于一定限度内的判断。但如果出现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的情形,政策层已准备好积极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以防止经济受到较大冲击。笔者所在全球团队研究表明,由于东亚拥有庞大、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关税冲击将广泛传导至各行业和多个经济体,包括周边的中国台湾、韩国,以及东南亚。
      一个较佳的方案可能是,中央财政部门扩大财政赤字,向受到贸易摩擦影响较大的企业或消费者提供减税等措施,譬如下调增值税税率。并增加2019年地方政府债发行限额,在环保和区域经济带的基建投资上补短板。
      最后,人民币近期的跌势,笔者认为直接诱因是,市场对于贸易摩擦升级后经济增长的担忧,以及央行政策调整后对中美货币政策背离的预期。但从总体框架看,人民币近期的贬值可以看作对之前过强升值的修复——2月至6月中旬,美元贸 易加权汇率在此期间升值7%,而人民币对其货币篮子也升值3 %,有所偏离了正常的框架。随着过去两个月的贬值,人民币已基本完成了对前一阶段过于强势的纠偏,往前看,汇率可能重回既有的框架,即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相对稳定。这意味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参考美元指数的走势,在美元升值期间,人民币可能小幅贬值,但对一篮子货币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