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钟情”国的“阵风”战机可以追溯到2007年,关于购买该型战机的谈判也于当年启动,但是随后即遭“冷藏”5年。
  到2012年,印度表示有意向达索公司采购126架“阵风”战机,这条消息当年曾强势攻占全球媒体的头条位置,“煎熬苦守”的达索公司仿佛迎来春天,公司股票在那段时间里一路狂飙。但是由于双方在价格、技术和生产转让等环节的分歧,最终谈判还是失败了。
  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2014年上台后,两国重启多轮政府间谈判。印度草拟新的采购合同,将原来订单缩水至36架,而价格也经过多轮交锋,由最初的134亿美元最终“降价”为88亿美元,而即使是“缩水”后的交易价格仍毫无悬念地登顶印度军购排行榜。
       印度“阵风”战机采购案自达成之后,在国内就一直扯皮不断。而近一段时间对于该采购案来说,亦是喜忧参半。在千呼万唤之后,印度首架“阵风”战机确认将于2019年9月前后交付。印度政府针对国大党的指责,大体上“化解”得不错,首先撇清了未获批准的质疑,而后甚至摆出国家安全做挡箭牌——宣称公开战机采购价格如同帮助中国和巴基斯坦(印度国防部长尼尔马拉·西塔拉曼说法)。
  最近几天,关于采购“阵风”战机存在“黑幕”的报道充斥印度媒体。根据莫迪“印度制造”的要求,印度采购军事硬件会要求外国军火商与印度企业合作联合投标,最终通过技术转让须实现在印度本土生产。本来对于“阵风”战机这样的航空大项目,作为印度唯一的航空制造公司,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法国“欧洲一台”报道说,在莫迪上任之前,达索集团也倾向与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合作。
  其实作为国际军火市场上的采购大户,印度官员在军火交易中的腐败作风几乎是全球驰名。为了肃清军购过程中严重的腐败问题,印度为采购武器装备设置了苛刻而又繁琐的程序,最终导致很多废标的出现,拖累军备计划。
  例如,2014年印度陆军终于等来了自己的火炮升级(斥25亿美元采购814门火炮155毫米火炮),而这一采购从陆军提出要求到最终实现整整过了30年。而莫迪上台后积极简化采购程序,试图解决官僚作风对于国防建设的伤害,但是就如同硬币两面,程序简化有可能令腐败回流。
  奥朗德把头上的“锅”取了下来,接下来就看莫迪如何回应了——宣称奥朗德在说谎,或者把这一决策解释成为扶持私营军工企业而犯的“冒进错误”,抑或是坚持信实工业公司是“最好的选择”。但不管怎样,莫迪目前处境非常微妙,而对于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阵风”采购案来说,其前景就更加晦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