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8日美国宣布退出伊朗核协议,并于8月重启对伊金融、金属、矿产、汽车等一系列非能源领域制裁,还将于11月重启对伊能源业和石油交易、央行交易等领域的制裁。英国《金融时报》称,美国对伊实施制裁将对在伊投资的外国企业产生影响。中国政府已经表示,将继续与伊朗保持“正常的交往与合作”。在此背景下,伊朗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有怎样的商业机会,那里真的不适合做生意了吗?
      在驻伊朗外企圈,8月开启的新一轮美国制裁被公认为前所未有的严厉,尤其是金融制裁。制裁有多严厉,从内蒙古瓜子企业负责人梁女士的话中可见一斑。产自内蒙古赤峰的大粒瓜子是中东地区居民喜食的休闲零嘴,伊朗一直是主要进口国。
      不过,梁女士同时表示,从瓜子行业来看,当大家都对和伊朗人做生意有所忌惮时,坚守伊朗市场的人反而可能会有意外之喜。她的一名东北同行近年只做伊朗生意,现在已在上海静安寺、徐汇滨江等黄金地段买了六七套房子。
      作为伊朗伊斯兰共和国航运公司在中国最大合作代理,融商物流伊朗办事处负责人郭雍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现在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大型跨国船运企业由于需要平衡全球市场这个大盘子,不可能因伊朗一家而丢掉西方市场。但它们留下的市场空白总需要被填补,这对融商物流一类民企来说是不可多得的机会。郭雍说:“或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现在撤了,而不久之后伊朗局势真的好转了,届时大型国企和跨国公司因其体量和运营管理经验,依旧会是伊朗市场的座上宾,我们民企只能再度白手起家。与其这样,倒不如选择坚守,至少这意味着局势再度好转后的先发优势。”
      “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确实不是进入伊朗的好时候。”一名熟悉伊朗事务的中国官方人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不仅因为美国主导的全面制裁空前严厉,更由于伊朗官方为应对外汇短缺的严峻形势,于6月下旬出台覆盖10大类、1339种商品的禁止进口清单,理由是在列商品“非必需且有国内竞争者”。
      《环球时报》记者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这些产品大到机器设备,中到纺织轻工,小到瓜子零食,几乎无所不包。郭雍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位于霍尔木兹海峡沿岸的伊朗主要港口阿巴斯港目前滞留约14万吨货物等待清关,其中的大多数在上述清单之列,只有被伊朗工业部门认定为“必需且不妨碍国内竞争者”后,才可被海关放行,这影响到数以千计的中国中小企业。
      不过,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冬天来了,春天已然不远,是受访坚守中企负责人的共识。一方面,伊朗在过去两年的制裁窗口期对西方的空头支票厌恶至极,“向东看”的战略转向前所未有地坚定。以伊朗亟待更新换代的航空业为例,两年制裁窗口期内,伊朗航空企业虽与空客公司签署所谓百架级飞机大单,但实际到货的飞机只有3架,其中一架还是赶在美国制裁“大限”到来前匆匆结束测试飞来的。中国企业若能在伊朗经济几乎是最困难的时期与之实现对接,或将促成互利共赢。
      另一方面,伊朗当前分散战略风险的努力,本身就蕴含着不可多得的商机。伊朗德黑兰大学国际关系学者马兰迪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为防止局势进一步恶化导致霍尔木兹海峡乃至波斯湾被封锁,伊朗正大力开发安扎利等里海港口,发展中俄方向的陆海联运,这对中国相关企业是特殊机遇。据相关机构测试,仅用两周时间,中国重庆的商品就可经由铁路在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出关,换轨换车后开往哈萨克斯坦里海港口阿克套,再装船运往安扎利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