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工厂,也是最大的消费市场中,无论汽车、手机、电视还是其它五花八门的日常商品,中国人主要购买和消费的品类中,国产品牌都占据优势。
      然而,婴幼儿奶粉——中国婴儿的口粮,却依然是国人主要信赖外国品牌的品类之一。2008年那场中国乳业危机,沉重打击了这个本就脆弱的行业。十年来,这杯国产奶,国人喝得胆战心惊。甚至,宁可选择进口货。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国产乳业在这十年间历经了什么,又需要弥补什么,如今的国产乳业品牌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水准。
      2012年,以酸奶起家的君乐宝创始人魏立华决定在石家庄做奶粉,他妻子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三鹿做奶粉的后果就在眼前,你还想再来一次吗?你要做,就离婚。”
      “要说不怕那是假的,可心里这个念头就是搁不下。”魏立华说,他在德国,眼见同行国人将药店里的所有奶粉一扫而空。身为一名20多年的乳品行业老兵,德国销售员那异样的眼神他忘不了,“都不敢说自己是干乳业的,觉得丢人啊。”
       然而,在2012年那个节骨眼上,魏立华说想做奶粉,这听上去颇为堂吉诃德。他手里并没有一副好牌,他要面对的也是巨大的“欠账”与“低谷”。 所谓欠账,是指中国历史上,在牛奶消费和生产方面与世界主要牛奶消费国与生产国的差距。
      比如,和北欧、新西兰等全球知名奶源地相比,中国的主要奶源地在气候、降雨等方面存在一定自然禀赋上的差距。此外,与美国、荷兰这类奶业发达国家的奶农相比,中国奶农要承受更高的成本,主要体现在饲料、设备、能耗、土地成本上。比如在中国目前的国有土地制度之下,农民和奶农都需要租地从事奶业经营活动,土地成本压力非常大。
       而从消费端来看,中国消费者饮用牛奶的历史非常短。中国直到清朝晚期才从欧洲引进奶牛,而牛奶在民间的逐渐风行,直到民国时期才初现雏形。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乳制品行业还只有区域性品牌,主要采用的是订购日配模式。那时中国人喝的牛奶,都来自离家不远的郊区农场,所谓的乳品厂,皆是集体企业。而所谓低谷,则是整整十年前那场乳业危机,给行业留下的巨大黑洞。
       2008年之前,“先拓市场,后盖工厂,最后找奶源”已经成为某些乳业品牌的发展路径,在这种恶性竞争导致的奶源缺乏状况下,某些奶农和奶贩为了追求利润,便铤而走险,甚至掺假。源自产业机制和商业竞逐的重重矛盾,会导致一个行业的整体溃败,而矛盾的汇聚点,最终则爆发在了中国新生儿的口粮——奶粉之上。
      2008年,君乐宝已经在全国酸奶市场做到了第三名,却遭逢中国乳业大灾变,尽管酸奶产品检测结果均合格,但君乐宝也受到了极大的牵连,停产13天,甚至差点破产。 
      “那两年,谁跟我提奶粉我就着急,巨大的创伤,害怕。”魏立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