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以酸奶起家的君乐宝创始人魏立华决定在石家庄做奶粉,他妻子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三鹿做奶粉的后果就在眼前,你还想再来一次吗?你要做,就离婚。”
“要说不怕那是假的,可心里这个念头就是搁不下。”魏立华说,他在德国,眼见同行国人将药店里的所有奶粉一扫而空。身为一名20多年的乳品行业老兵,德国销售员那异样的眼神他忘不了,“都不敢说自己是干乳业的,觉得丢人啊。”

比如,和北欧、新西兰等全球知名奶源地相比,中国的主要奶源地在气候、降雨等方面存在一定自然禀赋上的差距。此外,与美国、荷兰这类奶业发达国家的奶农相比,中国奶农要承受更高的成本,主要体现在饲料、设备、能耗、土地成本上。比如在中国目前的国有土地制度之下,农民和奶农都需要租地从事奶业经营活动,土地成本压力非常大。
而从消费端来看,中国消费者饮用牛奶的历史非常短。中国直到清朝晚期才从欧洲引进奶牛,而牛奶在民间的逐渐风行,直到民国时期才初现雏形。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乳制品行业还只有区域性品牌,主要采用的是订购日配模式。那时中国人喝的牛奶,都来自离家不远的郊区农场,所谓的乳品厂,皆是集体企业。而所谓低谷,则是整整十年前那场乳业危机,给行业留下的巨大黑洞。
2008年之前,“先拓市场,后盖工厂,最后找奶源”已经成为某些乳业品牌的发展路径,在这种恶性竞争导致的奶源缺乏状况下,某些奶农和奶贩为了追求利润,便铤而走险,甚至掺假。源自产业机制和商业竞逐的重重矛盾,会导致一个行业的整体溃败,而矛盾的汇聚点,最终则爆发在了中国新生儿的口粮——奶粉之上。

“那两年,谁跟我提奶粉我就着急,巨大的创伤,害怕。”魏立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