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Alibaba)和腾讯(Tencent)的主业或许是购物和游戏,但它们最新的盈利报告显示,它们也对投资管理公司构成了挑战。中国科技行业的这两大巨头进行了大量的投资,在截至9月底的季度里,这些投资创造的收益分别占它们税前利润的三分之一左右。
相比之下,在腾讯2016和2017年的利润中,投资收益的占比分别为7%和22%。阿里巴巴截至2017年3月和2018年3月的财年里,投资收益占比分别为14%和30%,尽管一些投资在账上可能记在不同的科目下。对腾讯来说,最新季度的投资收益起到了尤其重要的缓冲作用,因为其游戏部门营收下滑。
这些投资收益证明了中国拥有健康的私募市场,但也是赶上了投资者对美团点评、拼多多等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兴趣高涨之时。之后市场降温,腾讯也推迟了流媒体业务腾讯音乐的IPO。伯恩斯坦研究公司互联网分析师戴昊(David Dai)说:“对这两家公司来说,投资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腾讯的)微信是在中国被用得最多的应用程序,但除广告外,腾讯如何从微信上赚钱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变现方法就是通过投资。”
长期以来,两家公司都热衷于收购,建立了自己的内部并购团队,现在常常是多如牛毛的初创公司和银行家的募资首站。据一位与腾讯关系密切的人士称,腾讯投资了接近750家公司,而阿里巴巴也大约投资了350家。
这是一项耗时的工作——腾讯投资管理合伙人李朝晖在接受《商业周刊/中文版》(Business Week China)采访时说,他和他的团队花了一年时间才敲定对芬兰游戏集团Supercell的86亿美元收购案,超过一半的时间花在这个案子上。
这两家中国科技集团着眼于能产生协同效应和使其生态系统扩大的资产——不断添砖加瓦,吸引用户在其应用上购物、娱乐和付款。但是它们采用的战略却大不相同。杰富瑞(Jefferies)互联网分析师陈翠珊(Karen Chan)表示:“阿里巴巴的投资仍围绕打造新零售的核心战略,致力扩大其潜在市场(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相比之下,腾讯坚持作为流量入口杀手级应用的平台战略……在垂直领域培养一批最优秀的公司。”
企业高管和分析师指出,这类投资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大量数据。通过投资美团点评和饿了么等服务提供商,并将它们整合到自己平台上,阿里巴巴和腾讯为各自的支付应用积累了更多消费者数据和潜在客户。
阿里巴巴喜欢控制多数股权或完全持股,通常分两步进行,并自比先约会再结婚。这也有助于让数字变大:第二次收购通常会支付更高的价格,这让早期持有的股份因此获得价值重估。
还有一个风险是,作为财力雄厚的买家,腾讯和阿里巴巴本身也是推高估值的力量之一。除了新闻聚合和短视频应用字节跳动这个明显的例外,这两家公司投资了中国的几乎所有独角兽公司,较为传统的财务投资者一直抱怨自己被挤出市场。无论如何,这种趋势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消退。这两家公司仍然在产生巨大的现金流。蔡崇信在投资者日说:
“我们会进行更多并购吗?我们完成了吗?我们还没有。”